惊醒无数父母的真相: 培养一个优秀的孩子, 不需要给他太多选择
儿子小学六年级,马上就要升初中。
见他还是一副对学习不上心的样子,我这老母亲也只能下班后当起陪读。
本来觉得他是真不爱学习,结果发现这孩子是学到“怀疑人生”了。
事情是这样的,上周末陪儿子写作业时,他碰到一道难题,我也不会做。就让他上网查查,结果搜出来的答案解析又看不懂。
于是,恼怒之下,他开口问我:
“为什么要学这么多?学这些有什么用?”
一时让我犯了难。
因为,刷多了大学生摆摊、硕博生送外卖的视频后,我家小学生时不时就会拿这些个例来反驳我、和我顶嘴。尤其是,成年人和青少年看待问题的立场并不一样,孩子的困惑也更容易升级成亲子问题。
所以,当迷茫的孩子想要寻求确定的答案时,父母该如何做呢?希望这篇文章能够给大家一点启发。
1.陷入困顿的孩子,需要知道“我可以做什么”
前些天,有个热议话题:如何看待名校尖子生沉迷手机,高考575分被父母扫地出门?
热度刚过去不久,有人说“父母不顾及孩子想法”,也有人评价“教出一个不感恩的孩子,父母也是伤透了心”。
很难说哪一句话、哪一种观点,一定能解决所有亲子问题,但这场风波背后藏着的教育痛点,却值得让人思考。
譬如,孩子遇到问题知道向外界求助,但尚不懂在此过程中自己也得做出改变;沉迷手机是一时陪伴,毁掉的却可能是一生。
对于未来的认识不足,使得青春期的孩子正陷入困顿。
教育片《初三》中,就记录了类似的“混沌”。
拍摄地点在某乡村中学,镜头对准初三的孩子们。
彼时,他们还不会考虑高考这件事。因此,不免有人会觉得“成绩好可能是家庭的负担”。这个人,或是孩子本人,或是孩子的家长。
“学费太贵,继续往上读还不如早点出去打工。”
“成绩好,不如学门技术。”
有些学生,在或这或那的现实条件下,只能在人生的第一个拐点被动做出选择。
是玩手机、上网打游戏,还是坐在简陋的教室里日复一日地学习备考、得过且过,都会影响他们接下来要走的路。
此外,网上还看到过这样一段幕后。
拍摄完成后,班主任告诉导演,为了提高学生的成绩,她给孩子补过课。但被一些不愿交补课费的家长举报,后来她就把钱又退了回去。
班主任的方式,或许欠妥,可还是不难让人理解:孩子走上任意一条稳妥的路,其实都需要外界的合理助力。
比起过度强调“考多少分”“上什么学校”,或许孩子更想知道的是“我可以做什么”“我能做什么”。
就像纪录片里的孩子,他们的下一个三年,或是在高中度过,或是在技校学习,或是提前进入社会……
所以,如果孩子的认知不够理智,家长们不妨试着这样做;
使用电子产品,不可完全避免。这时可以和孩子共同制定使用时间,明确学习与娱乐的边界。
还有,不懂学习的意义。那么,多让孩子进行劳动实践,不再局限于学习课本知识。
最后,对未来没有规划。不必强求孩子一定要做怎样的职业,鼓励他们多探索、泛阅读,在失败和重复的过程中,更能找到值得去做的事。
2.进入新阶段,不必追求最优选择
随着时间推移,进入新环境的孩子们,会开始重新审视自己。
这时的他们,往往会比之前思考更多。
想起前些天,表姐家的小孩亮亮还在和我抱怨:
“考大学难,找工作也难。”
“现在选专业,就想找个以后好赚钱的。”
听着他的烦恼,我这个过来人还挺吃惊的。
毕竟,记得他上小学时的梦想是“长大当科学家”;后来上了初中,就变成了“当老师”;而今在普高学习,则时不时就会冒出“躺平、摆烂”的想法。
仔细想想,倒不一定是孩子丢掉了梦想,而是在成长的过程中,开始用主观意识思考未来。
关于这一点,三联生活实验室自制的短片《小世界》,就有一集专门拍摄了在此阶段的学生群体。
他们是高职的学生,“成绩不好”“打流”“不爱学习”是外界对他们的刻板印象。
可事实上,处在成年前的过渡期,在这里的孩子,和同龄人一样,都是乐观与迷茫并存。
印象比较深的是,有个叫小羊的女生。
她很开朗,但在刚入学时,是比较抗拒这所陌生的学校的。只因,她是从其它地方考过来的,人生地不熟,没一个朋友。
但慢慢的,经过一年的适应,就愉快地融入了新的校园生活。
小羊说,自己当初就是没好好学习,才没考上普高。当下面对新的升学压力,她也没有回避残酷的现实:
“如果我现在还不努力的话,又被高考给选出来了。”
不难发现,与初中阶段相比,这时的孩子们已然有了更多想法:聊文学、玩音乐、谈创业……
毕竟,只要是走在自己的人生赛道上,每一次选择都不失为最好的铺垫。
成绩好坏是阶段性的,可对于生命的体验却是无限的。如果可以,告诉孩子:
“我们这‘关键的一生’,其实容错率很高。”
愿望总有落空的时候,但只要走在向前的路上,今天永远会比昨天有进步。
3.让孩子做选择要理性,而不是任性
不少父母容易陷入的一个误区是:孩子考上大学后,就轻松了。
事实上,并不完全是这样。
因为,环境的自由并不意味着学习和生活上的松懈。不仅是中学生,即便是进入名校的孩子,也可能因为“选择错位”陷入内耗。
就像我朋友家那个博士退学后,又重新申请学校的娃。
听她妈说,这孩子当时在北京某高校念博一。奈何入学许久,不仅课题推进毫无头绪,有时处理琐碎的人际关系,也挺让人内耗的。
几经思考后,她果断退了学。
当时身边的师友说这孩子有点轴,好不容易进的名校,后面要是申请不到其它学校的博士,就只能去打工了。
唏嘘声一片。
事情发酵后,还有媒体邀约采访,培训机构联系推广课程,一一都被这孩子拒绝了。
有网友质疑“这是不是傻”,但真的是这样吗?
我认为不是。
毕竟,流量来得快,去得也快。
而远离被窥探的喧嚣后,她不仅成功申请到杭州某名校的博士,选了一个适合自己的细分赛道,而且兜兜转转换了环境后,还在网上碰到了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,这都是意外之喜。
尤其是她父母,在此过程中没插手、没指责,还支持她重新选择。
这与盲目追求热门专业相比,显然更容易发挥孩子的兴趣和“天赋”。
诚如短片《消失的青年》中说的:
“一百年前的苦难没有消除中国青年,中国青年也绝不会被焦虑消除。”
“任性”的放弃背后,不是逃避,而是更成熟、理智的决定。
教育的意义,大抵如此。
基于对每个孩子适配性的考量,在他们迷路时,给出合理的建议和引导;在他们能独立思考时,予以包容和尊重;在他们有能力为自己选择负责时,放手让他们追逐热爱。
4
所以你看,我们的孩子一路成长,会面对各种大大小小的选择。
可每一次站在人生的分水岭,他们不是都能做出相对稳妥的决定。
就像在电影《哈利波特》中,校长邓布利多如是告诉哈利:
“我们的选择远比我们的能力更能彰显我们是什么样的人。正是孩子的一个个选择,构筑成孩子自己的未来。”
生活是不确定的,失败和挑战总是不可避免。唯有用不同的心态和方式去面对,方才拥有不同的结局。
所以,告诉孩子:
“失败不是悲剧,是要克服的挑战。要接受事情不会一帆风顺。失败了,就从头开始!”
这是诺奖得主雷格·塞门扎的经验,与家长朋友们共勉!
作者简介:遇见小媛,一手执笔,写尽千山。